「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在香港迅速崛起,現時行業正值「爆發期」,人才短缺成為發展的重大難題,有公司重金聘用可持續專家之餘,更要求內部員工進修ESG。不過,近年坊間湧現大量標榜「ESG應用」的證書課程,除了香港金融管理局整合了具認受性的綠色金融課程外,其餘範疇的課程真偽無從考證,部分機構聲稱旗下課程符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認證」,實際大玩「文字遊戲」,大多「認證」由機構各自發出,認受程度成疑。有業內人士坦言,香港ESG生態尚未成熟,擔心新一代修讀了良莠不齊的課程,影響業界日後發展。
「ESG」理念在全球傳播,香港交易所從一六年起,要求上市公司必須提交《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以數據量化的方式展示關鍵績效指標,各企業更重視ESG,而「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相關財經專才」更成為「香港人才清單」中十三項專業之一,職責列明要對ESG融資、投資等八方面有專業知識,更要有典型資歷才獲考慮。香港市場以外,世界各地對ESG人才極為渴求,國際能源署(IEA)曾於去年五月發表《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當中提及至二○三○年會創造一萬四千個ESG相關職位。
「市場過去兩年搶人搶得很厲害!」本識顧問創辦人黃有傑指,八年前公司成立時,較易招聘人員,惟近年綠色投資興起後,處處「搶人才」,特別是金融投資方面。不過,市場上林林總總的「ESG專才」,有「ESG分析師」、「ESG策略師」和「ESG顧問」等,更有多種標榜「ESG認證」和「ESG應用」的課程,有業內人士不諱言,「講得好聽點是百花齊放,不好聽的就是亂象叢生!」
翻查政府相關網站,金融管理局旗下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中心,有製作「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信息庫」,基於業界收集和整理,列出了本地和國際培訓或資格證書課程,據地球之友副主席及綠色金融召集人張振宇所指,在行內認受性最高的,要數國際列表中的「特許金融分析師(CFA)」,以及「環境、社會及管治分析師認證(CESGA)」。
張解釋,前者適合銀行客戶關係經理、私人銀行為客人介紹基金產品的從業員修讀,後者在歐洲多是金融家報讀,但在亞洲則有全新定位,金融家和分析財務報表的企業分析師均會考取,以在ESG取得相同的認知。此外,有逾二十年歷史的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採用的認證,以及外國知名學府所辦的課程同樣榜上有名。
金管局的列表有公信力,但只列出了綠色金融課程,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EMBA特約教授何昊洺博士透露,不少學生在報讀課程時顯得左右為難,「現時不同範疇的學會和企業均爭相開辦課程,市面上的選擇太多了!」張振宇也提到,現時市面課程良莠不齊,擔心新一代學習了並非最準確的內容,「若簡單上完堂,未充分了解其複雜性就去做ESG或綠色金融,其實也會帶來漂綠(Greenwashing)的風險!」
被問及專業課程的定義,多名專家強調,現時香港沒有制定專門針對ESG課程的標準,故不能下定論,「你只可以說『部分課程對考國際認證無幫助』,不可稱為『不專業』。」有業界人士透露,部分港人在歐美等地,修畢當地具國際認可的ESG課程後,疑在無授權下回港自行開課和授課,「讀過不代表有能力教人!」
另一邊廂,記者在網上搜索ESG課程,發現不少網站用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等字眼,並標明完成課堂的學員可獲發「認證」,但不論課時長短、入門版還是進階版的課程,採用的均是同一「目標」,較為不同的是國際可持續發展協進會(ICSD)開設的課程,稱已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知識平台登記」,並附上登記編號。不過,記者未能在相關網站找到課程資料,加上坊間亦有傳,開課者可以自行在該平台登記課程,故向國際可持續發展協進會主席葉榮鏗查詢。他一併攻破謠言,解釋指平台雖可自行登記,但需要提交詳盡的資料,包括課程內容、學習目標,及定期作出更新等,再交由聯合國組織審核,過程需要數個月,「他們覺得課程的理念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符,才會接納登記。」他續稱,平台自更新後無再公開列出登記資料。根據他出示與聯合國組織的電郵,顯示協會早於去年中已獲接納登記。
對於其他課程多列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疑問,葉榮鏗指,聯合國多年前訂立了十七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曾發聲明鼓勵業界使用相關文字和圖樣,亦即該等素材並無版權問題,「但談到認證,聯合國不會做任何課程的認證,我們也只會說在聯合國平台登記了,市場上部分課程的『認證』,其實是授課機構自行認證。」有不願具名的課程導師亦指,曾有初學的學生,報讀提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相關課程,誤信其認受性後報讀,直至後來想了解國際ESG考試的情況,才發現課程內容相差甚遠,自己所報讀的只是認識基礎的「嬰兒班」,「變相浪費錢又浪費時間。」
何昊洺提醒市民,若細心比對不同的課程大綱,會發現當中有七至八成相同,建議欲報讀的同學,先思考日後想從事的行業,再參考講師的資歷才作出選擇。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策略及發展研究中心副中心主任葉偉光博士認為,坊間ESG課程質素參差,跟本港欠缺相關資歷架構有莫大關聯。據他了解,由於修讀大學課程需時,不少人會選擇考取短期的國際證書資歷,「有張證書『掛名』,找到工作後再進修。」
葉偉光認為,香港目前無ESG標準,需依賴外國的準則,而鄰近地區在ESG發展方面亦較為滯後,若香港能定立一套機制,給本地及鄰近地區有意報讀ESG的人才報讀,相信有助提升本港知名度,及維持香港國際城市的地位,「我們應把握發展成為培訓中心的機遇。」黃有傑則認為,現時行業正值「爆發期」,固然有各式各樣的課程,惟若干年後人力供求終會回復平穩,屆時認受性較低的資格,可能被汰弱留強。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